托尔斯泰说:“如果一个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
25年的追求坚守,25载的修炼沉淀,襄阳五中的语文老师王立合,渐渐成为师生有口皆碑的魅力老师。
课堂上,时而是师生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热烈讨论,气氛紧张有序;时而为一个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时而为一个难解的问题苦思冥想,全班寂然无声。王老师引领着学生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在诵读中感悟韵味,在沉思中吸取别人作文的长处。“语文课这样上,学生就解放了。”一次公开课上,专家这样评价。
在讲台上挥洒自如、“出神入化”,靠的是王立合老师的“台下”功夫,是他长期勤奋钻研和用心探索的结果。多年来,他广泛摄取“他山之石”,开阔视野。他既研究特级教师、语文教育专家魏书生的“课堂民主化”,也曾反复实践过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情感教学法”,写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他也了解焦点时事和流行时尚,潜心学习多媒体教学技术,并恰到好处地融合于教学之中。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说,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王立合老师在做好“经师”的同时,更追求做一名能影响学生一生的“人师”。近十年来,他所带的三届理科实验班有150多人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21人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天中午检查学生午休时,王老师发现一名男生正入神地观看着一本裸体画册。
男生看见了老师,忐忑不安地站起来等待惩罚。王老师摆摆手,让他休息。下午,王老师把该同学找到办公室,从构图、色彩、光线等方面和他一起欣赏健康画册,而当这位同学想解释时,王老师马上说:“其实我和你一样,也喜爱摄影艺术。”这位性格内向的男生,当年以高分考入重点大学。
王老师以他特有的宽容和智慧,呵护了学生的自尊,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也赢得了学生的心,更达到了启发开导的目的,让学生走出了困惑和迷茫。
去年考上大学的小孟这辈子也忘不了王老师。去年下半年,孟的母亲突然患病住院,他父亲已去世,家里又无其他亲人,入院3天后医院催交医药费。小孟找到王立合,要求退学。看到自己面前这个无助的少年,王立合想起了20年前的自己。他带头捐款200元,在他的带动下,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解囊。接着,王立合和学生代表直奔医院,交付了孟母欠下的住院费用。可接下来的事更让王立合揪心:孟母病情稳定了,小孟还得照顾母亲!王立合和妻子商量后,把孟母接到自家附近,给她租房,自费为孟母治疗。
王老师就这样用质朴的情感和教育的智慧,培养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也深深地影响了一届又一届学生。
考入北师大的刘海涛同学给王老师的信中说:“我太调皮,太任性,让您操碎了心,本来我不愿当老师,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教师,也许就是因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