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座落在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省成都市,占地面积1800余亩,有在校研究生、本科生15000余名。学校始建于1951年,原名成都气象学院,隶属中国气象局,是我国两所主要培养气象人才的专门高等学校之一;2000年,学校划归四川省省属,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成为“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校。学校是全国首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61所高校之一,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是我国气象事业、信息技术产业、统计事业与国防现代化事业重要的人才摇篮和科研基地。
学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理管经文法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学科专业体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在其中的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4个学科门类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工学、理学两个学科门类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目前,学校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型2种,有20余个硕士学位授权点、7个硕士专业学位领域。
学校学科特色明显、优势突出。学校有省级重点学科5个:气象学、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应用技术、环境科学、基础数学;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余个:中国气象局大气探测重点开放实验室、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统计局统计信息技术与数据挖掘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信息与信号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气象信息共享与数据挖掘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大气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有博士后工作站1个。依托高水平的学科和科研平台,学校长期以来持续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大气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开展高水准的科学研究,尤其在高原气象学、气象防灾减灾、大气探测技术、天气雷达系统、卫星通信、智能工程、信息安全、云计算、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环境信息分析、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区域及产业经济、政府统计方法制度研究等方向和领域取得显著成效。
学校有一支结构合理、学养深厚、爱岗敬业的研究生导师和教师队伍。学校现有专任教师近1000名,其中有50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200余名、博士研究生导师(联合培养)10余名;有“全国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入选国务院“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近20名;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余名。这些专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863项目、973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发表的大量科研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机构收录检索,出版专著教材200余部,取得了许多国家级、省部级成果。
长期以来,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四川,服务全国,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我国的气象、电子、通信、统计、国防、航空航天、环境保护、能源交通、教育科研、金融保险、农林水利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人才。研究生历年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国家事业单位、国家重点企业、大型公司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我校研究生毕业生需求量较大。毕业研究生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多数毕业生已成为业务、管理骨干或学术技术带头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招生说明
一、报考条件
(一)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人员,须符合下列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年龄一般不超过40周岁(1971年8月31日以后出生者),报考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的考生年龄不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国家和学校规定的体检要求。
5.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的人员只准报考委托培养或自筹经费硕士生。
6.考生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经2年或2年以上(从高职高专毕业到2012年9月1日,下同),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且已通过所报考的专业本科阶段主干课程考试8门以上;
(4)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含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按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身份报考;
(5)已获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人员。
自考本科生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在报名现场确认截止日期(2011年11月14日)前取得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证书方可报考。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二)校外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人员(以下简称:校外推免生)报考我校,须于2011年10月下旬前到我校参加复试并办理相应的接收手续。被接收的推免生须在国家规定的报名时间内到报考点办理报名手续,且不得再参加统考。
二、报名
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其他考生应选择工作或户口所在地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一)网上报名:报考2012年硕士生一律采取网上报名方式。
1.网上报名日期:2011年10月10日—31日每天9:00-22:00(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再修改报名信息)。
预报名时间为2011年9月25日至9月29日每天9:00-22:00。
2.考生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 ,教育网址:http://yz.chsi.cn,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本人所在地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学校的网上公告要求报名,凡不按要求报名、网报信息误填、错填或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在上述报名日期内,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