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起因于过敏性痛苦情绪
心理障碍性厌学一般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心理疲劳性厌学;另一类为过敏性厌学行为。心理疲劳性厌学一般表现不强烈,只是弥漫性在希望暂时改变一下生活环境,从日复一日的单调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轻松一下。这种心理疲劳性厌学虽然也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但还不像过敏性厌学那样,无论如何也学不进去,或者学了也记不住。
上述谈到的那些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基本上都是那种过敏性的厌学行为。他们的厌学反应行为并不是面临某种学习情境时的正常的直接行为反应,而是一种由过敏性痛苦情绪反应引起的行为表现。而这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痛苦感受则是一种过敏性的情绪反应。所谓过敏性情绪反应,一是说它的反应强度是一种严重夸大了的痛苦反应。例如一名心理健康的中学生被老师用冷淡的目光扫一眼,至多是心里微微有些不高兴而已;而具有过敏反应的同学被老师用冷眼一扫,
可能顿时脸红、心跳、呼吸急促、影响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内容的记忆等等。这种反应的情绪体验要比一般的不良刺激反应痛苦得多,常常是不容易忍受的。所以,当许多家长、老师听说自己孩子逃学、离家出走,有的甚至想自杀时,无论如何也觉得难以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样?这种不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老师和家长不能理解过敏性痛苦是怎样一种痛苦。打个比方说,别人用铅笔碰你的手臂一下,并不会导致大叫一声,这是因为这个刺激并不大;如果你的手臂上有外伤,别人再用同一支笔和用同样大的力度触碰一下伤口,你会大叫起来。这是因为伤口处的痛觉是敏感的。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的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等,常常是过敏的。许多气氛融融的家庭关系,感情融融的父子或母女关系的恶化,常常都与孩子的这种过敏反应举足轻重的关系。因此说,起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的情绪反应,不仅仅引发厌学行为,在一定刺激下还容易引发其它行不理智行为。
四、心理障碍性厌学是后天习得的可以治愈的不适应性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治疗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认为像厌烦学习、恐惧某种事物等人类异常行为和绝大多数人的正常的行为一样,都是遵循学习的规律在后天习得的。人类在后天习得恐惧、厌烦等行为反应的同时,也会因情绪愉快、迷恋等原因,学会喜爱某些事物的行为反应。因此,我们不能轻率地说一个后天获得了厌烦什么或恐惧什么,就是不正常的行为。比如许多学生都不喜欢某些电视节目中的凶残恐惧场面,这种厌烦和恐惧就是正常的行为。所以,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评价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依据,不是评价他获得的这种情绪的性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是评价获得这种情绪行为者对什么事物恐惧或厌烦,对什么事物愉快或迷恋。比如一个人在后天学习中学会了一见到毒蛇就喜爱、愉悦的情绪倾向,人家就会说他是恋蛇癖。因为正常的人都应该一见到蛇便恐惧,这才能产生躲开或提高警惕的行为。这种反应使主体适应社会生存,所以称为适应性行为;而前一种恋蛇癖不适合人的生存,所以被视为心理变态反应。
同样道理,一名学生如果获得的行为是对数学课的厌烦或恐惧反应,一听人家提起数学便情绪一落千丈,一上数学课便打不起精神来,这便是不利于适应社会生存行为,所以应该定义为学习心理障碍。许多同学的厌学行为都是不利于不适应社会生存、发展需要的行为,所以称心理障碍性厌学。心理障碍性厌学是可以通过心理训练治愈的。临床经验证明,绝大多数心理障碍性厌学行为都具有在心理治疗训练中立竿见影地好转或治愈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