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福简介:1961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四川省川剧编剧、院长办公室主任。著有川剧专著《天府之花》、《中国川剧》等,《中国川剧》荣获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剧评数百篇,改编或与别人合编多个剧目,被誉为“川剧一支笔”。
被首都戏曲界誉为“川剧一支笔”的陈国福,祖籍号称“万里长江第一城”的宜宾。秀丽的金沙江、岷江养育了他,陶冶了他,浓郁的“书卷气”使其在以诙谐、幽默为主要特征的四川文化人、尤其是川剧队伍中独具一格。透过那一双深遂的眼睛,可以窥视到在那略显单薄的瘦高躯体里,蕴藏着的智慧之火和理性之光。
文如其人
陈国福的川剧文章立论新颖,从不人云亦云行文简洁,力求字斟句酌,既不卖弄式地引经据典,却又事事有来历,绝不信口雌黄哗众取宠,经得起时间检验。打个比方,读他的川剧文章,如饮宜宾名酒五粮液,诸味谐调,恰到好处。
要把川剧文章写得如此引人入胜,必须具备两大基本功:一是要有扎实的文字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陈国福天赋之资,幼而爱文,作文常居全班之冠,被老师交同学传观;稍长,立志于文学创作,学生时代就开始在稿笺上刻苦耕耘,1956、1957年由四川人民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小说《补牛棚》和儿童文学《红领巾车》(合作)196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二是对川剧艺术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深入的研究。陈国福常随长辈看戏,从小就是个川戏迷。在四川大学读书期间,由于观赏了当代诸多川剧名家的精彩演出,使其对川剧的喜爱从感性的愉悦上升为理性的思考,认定川剧作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与世界各种戏剧体系相提并论,并一改初衷决定将毕生心血奉献给川剧事业。1958年,在中文系领导的支持下,他和几位热爱川剧艺术的同学,组织瞿秋白文学社川剧研究组,与原四川省戏曲研究所的彭其年、朱影樵等老师一起,分赴省内各地搜集川剧史料,计划编写一部《川剧史稿》。
陈国福和他的同学们被一片源远流长、色彩斑斓的川剧艺术天地震憾了!他通过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广泛接触川剧老艺人和演职人员,对历史悠久、充分体现了巴蜀文化精髓的川剧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真切的理解,这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川剧知识积累,为后来的理论研究和剧本创作奠定了可靠的基础,也影响和培育了他那求实、创新、严谨、质朴的文风。
正因为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陈国福与川剧结下了不解之缘。大学毕业后,学校按照个人意愿,把陈国福分配到四川省川剧院。他长期从事编剧、理论研究兼艺术行政工作,历任艺术室副主任、编导室主任及院长办公室主任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