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永无止境”这6个大字,高悬于山西省长治三中的教学楼上,总是能吸引过往的路人。而“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不仅印在了墙上,更烙在了校长张引祥的心里。成长、进步,就是张引祥和长治三中朴素的教育追求。
不能把自己的孩子抱给别人养
2009年,张引祥上任长治三中校长时,三中可以说是一所“薄弱”学校,生源、师资、管理、办学条件等都比较落后,学习风气不浓,打架闹事不断,教师付出的是心血和汗水,收获的却是苦恼和失落。因此,教职工子女都转到别的学校去上学了。张引祥痛心地说:“把自己的孩子抱给别人去养,这是三中教育人的耻辱!我们要让别校的教师把孩子送到我们这儿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敢说这样的大话,张引祥不是没有底气。他在1994年任长治清华中学校长时,短短3年,就让一所濒临倒闭的学校起死回生。熟悉张引祥的人都知道,他是长治教育系统乃至社会各界公认的“拼命三郎”,是一名有点子、有能力、责任心强、作风过硬、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理论素养和超前教育理念的实干家。
课改是重塑学校形象的突破口
为重塑学校形象,张引祥与三中领导班子成员广泛调研,决定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重建学校新形象。张引祥说:“旧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课改理念的要求,学生课堂上无话可说、启而不发,甚至昏昏欲睡,完全是教师的满堂灌造成的。”
几经努力,长治三中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调整,在调整中提升,确立了“学案导学、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流程是: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释疑解难;展示点拨、总结提升;检测反馈、拓展延伸。这种课堂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和动力。
进步,从还权开始
长治三中的课改是从“变讲堂为学堂,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起步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学生们组成了一个个学习小组,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错进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有效开展。课堂不再是安静的课堂,而是学生学习的学堂、展示的舞台。
回顾来路,长治三中教师平惠玲告诉记者:“对于学校的课改,刚开始我是有抵触情绪的。老师平时那么有耐心,讲得那么详细,许多学生还听不懂、学不会,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他们有那个能力吗?改为面对面谈话式的座位形式,课堂可能会乱成一锅粥,那课还怎么上?”
面对老师们的困惑,张引祥表现得胸有成竹。他请专家、名师到学校作报告、上示范课,还分批分期组织教师到课改名校参观学习。“走出去,请进来”,改变了老师们的教学思想,继而改变了他们的教学行为。课堂上教师的“满堂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自学、展示、反馈”;教师由权威、控制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教师成了教室里“第51名学生”,仅是“平等中的首席”。
还权于学生,是长治三中进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