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日益强调学生素质的培养,注重加强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寻求新的教育切入点,呼唤创造性思维已成为时代教育的强音。人的创造精神、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一直是备受推崇的人类智慧要素。而创造力的发挥,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其教育过程来体现。传统的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素质教育就是要实现以培养创新意识为核心的教育目标,以改变我国中学教育是“听话教育、应试教育”的窘况。生物学科与自然界关系极为密切,其研究对象具体而客观,生物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创造史,中学生物学大纲已明确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创造力列为教学目标之一。所以,中学生物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于师者责无旁贷。在生物教学中,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生物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江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无疑地,它是对当今国际经济和科学竞争的前瞻。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这一素质呢?笔者根据多年的生物教学实践和体会,谈几点认识。
一、明确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让创新有方向
创新教育是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通过对传统教育的扬弃,探索和构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与模式,并使之逐渐丰富和完善。在基础教育前提下,创新教育不是重在创造成果,而是要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构成创新素质的三个要素,其中创新精神居核心地位,它是创新教育的灵魂。大量的创造实践证明:人的创造力究竟被开发到什么程度,能否为社会做出创造性的贡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没有创新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是创造发明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氛围。要使创新教育体现在各门功课的学习中,要通过方方面面的教育,最终让学生明白:在未来的社会,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创新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在人的综合素质中,创新素质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新功能的高级素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升华。也可以说,创新素质是高层次的综合素质。
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让创新有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重要动力”,它是学生对知识产生主动探究和有目的地索取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学的特点,结合教材的内容,经常有意识地介绍一些生物学发展史、当代生物学科最新研究动态和一些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细胞的发现简史、“中心法则”的建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进展、克隆技术、西部开发与三江源生态的综合治理、人的健康与补钙、排毒等知识。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刻了解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资源、环境等,这些都与生物学的研究息息相关。并告诉学生在生物学科中还有许多难以解释的自然之谜、没有揭示的生物学原理、尚未涉足的未知领域,这些都有待你们这些未来的生物学家去探索、研究、解密。生物学科是当代前沿学科,二十一世纪是生物世纪等等。真正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学前景广阔、生机无限、大有可为。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欲望。
三、激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创新有核心
创造性思维是以思维的发散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单单是简单的逻辑思维,因为逻辑思维是在给定的条件下,按照正常的逻辑,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正确结论。生物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力重在创造力培养的过程而非结果,这个过程其实就蕴含着丰富的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特点是它的求异性,不模仿,思维独立,不受外界干扰。思维新颖不落俗套,多角度、全方位逆向分析问题,勤质疑,善质疑。如学习了衣藻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衣藻有眼点能感光的特点,要学生想办法用吸管一次尽可能多地从烧杯中多吸一些衣藻。基于眼点能感光这个信息,许多学生能用正常的逻辑,在光这个关键因素上作些想象也能设计出较为正确的方案。但有的学生思维却已超出了正常逻辑的羁绊,偏离了束缚他们思维的常规,丝毫不受已给出的信息,提出了用分子筛选过滤、将大部分水自然蒸发掉、让衣藻大量繁殖以增加其密度等措施。同样的命题,不同的思维,既有“合乎情理之中”的成功,更有“意料之外”的喜悦。此时,是大力褒扬前者,还是鼎力推崇后者?答案不言而喻。
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相悖,素质教育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个话题于过去也许过于沉重,于今天大家就不得不去正视。只是尝试着以下的几点付出,也许,这个话题也就变得轻松了。
你可以试着引导学生改变事物之间正常的逻辑关系,改变学生正常的思维习惯,多角度、独立自主地分析和看待问题。由于定势的左右,将直接影响到人的思维活动易于朝着惯性经验方向拓展。教师可人为地诱导学生改变业已形成的思维惯性,鼓励学生超脱常规,挑战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经验世界,发现、组织和创造新的领域。那种深入其境、妙不可言的惊奇感和创造欲,能激发出学生因不循常理而形成的对求知领域进行的无穷探索。这种探索绝大多数也许只能停留在假说猜想阶段,但我们却不能轻易否认学生哪怕是近乎荒唐的探索。
生物学教学中可信手拈来几例。改变菊花的光照条件就可以提前或推迟其开花;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低可以考虑用克隆技术生产,这些都是人类发散思维的结晶。实践中常碰到这些情况:你让学生扦插树枝他却要试着倒插,你让他用近亲植物之间嫁接而他却偏想试试异源嫁接,你让他用天竺葵的叶作实验材料他却选择了玉兰的叶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千万别恼,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积极的因素总归是有的,何不因势利导地借题发挥一番呢?
允许学生质疑也不失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好方法。学则生疑,疑则促进,学若无疑,创造无门,唯唯诺诺唯教师是听唯书本是啃的学生难于有大的创造力。从有疑到释疑的创新,是所有科学家发现发明的必由之路。这就需要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由度”,让他们有机会有时间有信心去质疑。哪'怕是近乎幼稚的发问,教师都应以很大的耐心和热情去解释而不能轻易否认和嘲讽。若你的课堂上曾有学生插问恐龙时代会飞的翼龙与鸟类的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是竞争关系,你不必笑话你的学生思维缺乏全面性,而应视为契机启发学生从生物进化路线上考虑两大类群动物出现之先后关系。通过积极思维活动,学生就会明白在恐龙时代鸟类还未出现的事实。上述问题小而具体、新而有趣,有一定的坡度,解决它也需调用充分的发散性思维。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多方面分析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创设发散思维情境,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深刻性和独特性方面多下些功夫,学生的创造之花也就更加艳丽。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让创新有前提
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主动认知活动。由于生物学研究对象的直观性,观察便成为生物学上重要的研究手段,观察力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观察力是创造的前提,创造始于观察。如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达尔文环球考察,竺可桢通过长期的物候观察等,再经由对比、想象、分析、推理、论证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调用,把想象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真理般的理性认识,达到创造的意境。学生的观察常常盲目、片面、无序、不持久,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观察结果,教师要教会学生至少做到:明确观察什么?知道为什么观察?懂得怎样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方法多样,用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集中精力悉心观察为其首,其次要让学生有观察的兴趣,这要靠教师把观察目的生动化、具体化、并允许学生对观察的过程作合理的变更。第三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眼观六路,脑想八方”,持久,耐心细致,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最后要学生掌握科学的诸如全面观察法、重点观察法、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等方法,注意观察的深度、广度,讲究观察的有序性,力戒浮光掠影,只看“热闹”而忘“门道”。如观察解剖鱼的实验,在解剖之前观察其形则为序;观察其上、下体色之不同得出其体色有保护作用则为度;观察鱼对光的喜好程度则激趣;用剪、绑、粘鳍等方法探究鱼鳍的作用能生智。在观察活动中,教师不包办,不全权代理。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是发明创造的前提,若观察是盛花,那么创造就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