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之际,在全面启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工作之时,学校决定在全校开展一次教育思想大讨论,对学校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做一次全方位、大视野、深层次的思想碰撞和理念提升。我们刚刚结束了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教育部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办学成效,认为学校发展势头良好,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思路有举措。这份成绩的取得,是在校党委领导下,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代表学校,对大家的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问候!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我们深知,在新阶段、新征程的节点上,锚定高质量发展仍然是首要任务。今天用一点时间,在这里发出“西江四问”,作为学校教育思想大讨论的开篇。西江是江西的旧称,历代文人也以“西江月”为词牌追问过发展问题,辛弃疾有“稻花香里说丰年”,黄庭坚有“破除万事无过”,张孝祥有“平铺十里湖光”,毛主席有“更加众志成城”。我们今天聚焦“四个何”,即一个“何谓”,什么是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对学校意味着什么;一个“何位”,学校在高质量发展中的位次;一个“何未”,学校高质量发展中的差距;一个“何为”,学校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中坚力量,有必要通过教育思想大讨论,深入思考如何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领跑者,如何为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何谓: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首次被提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从“发展阶段”到“发展主题”再到“首要任务”,层层递进,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质量发展内涵和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有利于我们提升认识、深化思考、坚守战略定力。
首先,要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的科学内涵,可以从“四重维度”加以理解:
第一重维度:逻辑起点维度,高质量发展是党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2013年,我们党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2014年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再到经济发展强调内在的发展质量,开启高质量发展阶段。
第二重维度:发展方式维度,高质量发展就是从简单追求数量和增速的发展,转向以质量和效益为首要目标的发展。过去一段时间,我们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谋求社会发展,当前正在全力跨越这个模式,进入以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配置效率高、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发展模式。
第三重维度:目标要求维度,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高质量发展作为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包括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动力高质量,经济结构、供给体系高质量,社会保障支持体系高质量,综合效益高质量等方面。
第四重维度:价值立场维度,高质量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发展,是能够带来更大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能够产生更大福利效应的发展。高质量发展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追求。
高质量发展涵盖经济、社会、治理三个层面的高质量:经济层面的高质量,注重生产效率的改进、生产性收入的提升;社会层面的高质量,注重教育质量的不断升级、民生支出优化带来的民生改善;治理层面的高质量,注重形成营造激励创新和社会和谐的制度体系。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在民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持续增加。
其次,要深刻把握什么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既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规模扩张并不意味着质量和效益增长,在新时期高质量发展成为引领性价值追求和建设目标的时候,高等教育如何实现从规模“大”转向质量“强”,如何从建设的标准化转向建设的高质量,归根结底要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的发展范式能否与经济社会的发展范式相匹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是高校,高校教育高质量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作出了进一步部署,这就需要高校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教育的生命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支撑、智力支持。
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核和真义。总体上需要实现“五大重构”:
一是人才培养理念的重构。需要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强化育人的本质属性,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统一到“立德树人”核心任务上,体现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上来,进一步改进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完善教育评价。
二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构。当前对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精度的要求都在提升,最重要的是瞄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世界科技前沿领域,产出重大原创性理论成果和颠覆性技术成果,着力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问题。
三是社会服务能力的重构。高等教育进入了全面社会服务的新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迫切需要高校能够紧跟国家战略发展的步伐,不断提升社会服务质量,精准提供切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社会服务,深度融合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建设发展,助力核心技术攻关、加快转型建设。
四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使命。高校在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时,要注重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引领力,秉持开放包容,提升文化创新力,坚持守正创新,提升文化融合力,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五是治理体系的重构。有没有好的治理结构,事关高校是否能够形成资源配置有效机制和追求一流的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是一种质变,要求高校必须进一步创新内部治理模式,创新制度,推动组织变革,加快提高内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再次,要深入思考什么是我校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理解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个方面,学校在历经70多年奋斗之后,进入发展的新阶段。当前,我们确立了全面建成全国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全面开启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办学目标。展望未来,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前景无疑是一片光明而广阔的天地。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日益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以及社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都对学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同时,学校也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科研创新能力,为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而不懈努力。
第二个方面,学校已经走过了规模快速扩张、要素投入不断增长的数量增长拉动阶段,需要迅速转入要素投入高集约度、资源配置高效率的发展模式。在少子化日趋严重的趋势下,2024-2050年我国高等教育生源的供给规模呈现先保持平稳、后波动升降、再大幅下降的变动趋势。未来,在“校多人少”的情况下,只有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才有可能度过生源危机、资金短缺等困境,保住长久发展的生命线。
2024-2050年高等教育生源的供给趋势
在过去20年间,为了适应全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学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加大资金投入,全面做大做强,随着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学校必须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资源配置结构效率,构筑高质量育人模式。
第三个方面,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加剧了发展模式转型的紧迫性,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行性。数字经济的发展驱使高等教育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互联网+教育”“AI+教育”的普及,势必加速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十四五”以来,学校大力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在数字化课程建设、数据科学实验室建设、教师队伍数字化素养、数字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提升,数字化的理念、环境、文化、导向正在成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领。
第四个方面,高质量发展不是高线意义上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而是底线意义上的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高质量发展也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对学校各项发展要素都达到优质状态的全方位发展,是对学校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在时间、空间、环境、条件、过程、目标等各个立体维度上的发展图景。只有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的高质量、发展结构的高质量、治理体系的高质量、综合效益的高质量,同时在关键指标、社会贡献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辅之以更深层次、更为系统、更加综合的改革,才能真正称得上学校高质量发展。
第五个方面,高质量发展既是内生的,也一定是外溢的,一定要带给师生更大的获得感、校友更大的荣誉感、社会更大的认同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多棱镜”的概念,党委政府、学生、教师、校友、社会用人单位都将自己的价值和追求投射到这面镜子上。高质量发展的实现依靠师生、依靠校友、依靠外部资源支持,高质量发展成果最终是为了师生,由师生共享。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为了学校办学水平、办学声誉、社会影响的提升,更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师生校友、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其二,关于我校未来发展的定位。
第一点认识,我们要举职师大旗。建校70多年来,学校扎根赣鄱大地,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立足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秉持“明德精业”办学理念和独特气质,艰苦创业、知馨行远、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虽然我们的职师专业和毕业生数呈下降趋势,但我们仍然要坚守职教师资培养的办学初心和使命,厚植师范特色,做精做特做优职师教育。
第二点认识,我们要走应用大道。《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按照研究型、应用型、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明确各类高校发展定位。根据不同类型高校功能定位、实际贡献、特色优势,建立资源配置激励机制,引导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应用型大学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导向,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使命。其内涵聚焦“应用”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注重基础理论的适度传授以厚植学科根基,更强调知识的转化应用与技术创新,形成“理论支撑—实践转化—产业赋能”的闭环育人体系。办学特点体现为三方面:一是产教深度融合的学科生态。二是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三是精准对接的社会服务定位。建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有助于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增强其服务国家、地方的支撑力与贡献度,培养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急需人才。我们是应用型大学,也具备办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基础和优势。我们的学生动手能力特别强。学生勇夺全国首枚世界健美操比赛金牌,近5年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315项,特别是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2022年和2023年国赛金奖数并列全国师范类院校第一。
第三点认识,我们要入科教大势。近年来,工科大学在高校排名中显著崛起,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和追捧。而这一现象并非偶然,工科大学之所以备受追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随着国家经济、军事和科技的发展,对于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我们如何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大步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我们是一所教育、科技、人才相汇聚的大学。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5‰,材料科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电子信息工程江西省排名第一。在全国最早设立涂料工程本科专业。学校发展工科的基础是很不错的。我们要紧密结合学校“科技+”“师范+”的定位,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务上来。
第四点认识,我们要创服务大业。作为地方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要秉持江西底色,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
人工智能掀起的新一轮产业革命呼之欲出,并将引领产业发展方式的重塑,也一定会引起社会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极大变革,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式等办学模式方法的焕新汰旧不可避免。面对信息网络化的新挑战,必须创新教育组织形态和学习行为方式,主动迎接新一轮教育变革。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学校要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目标,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提高质量作为战略主题,把内涵发展作为根本路径,攻坚克难,努力实现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