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洋大学是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海洋局共建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是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科为特色,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以应用学科见长的多科性海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是国家新增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学校最早的前身是成立于1935年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她是广东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端,至今已有75年的办学历史,培养了10万多名“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成为促进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和南海研究与开发的重要力量。
学校现拥有三个校区:主校区、霞山校区、海滨校区,总占地面积4911亩。主校区位于湛江市西郊世界地质公园─湖光岩风景区旁,依山面海,环境优美,是求学成才的理想之地。学校现设有水产学院、食品科技学院、海洋与气象学院、航海学院、工程学院等18个二级学院,学科专业涵盖理、工、农、文、经、管、法、教等8大门类,有63个本科专业,18个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3个国家批准规划建设的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扶持学科,2个省级名牌专业,1个省级人文社科基地。现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及留学生2.5万余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500余人,在职专业学位研究生近200人。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均超过97%,居广东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设有广东省海洋开发研究中心、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水产品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南方水产经济动物增养殖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校海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健康养殖工程研究中心、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以及海洋资源与环境监测中心等26个实验室(中心)。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楼、科技楼、图书馆、博物馆、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以及文化广场、运动场和标准游泳池等基本教学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校舍总建筑面积达66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78万册,教学科研设备值达1.9亿元,固定资产值约14亿元。学校有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66个,其中经国家资质认定的计量认证机构1个,省(厅)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及部属实验室1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拥有包括水生生物博物馆在内的一批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水生生物博物馆陈列标本近3000种,为全国高校中水生生物标本最多的博物馆。
学校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100余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0人(有二级教授10人、三级教授4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188人;有双聘院士2人,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列入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1人、省级培养对象8人、校级培养对象6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人。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6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5人。
近5年,学校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在内的科研项目共118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6项,省部级228项;拥有科研经费1.8亿元;获得科技奖励81项 (含国家、省部级奖18项),其中“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项目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南地区对虾产业高效技术”2007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日本囊对虾和斑节对虾地膜覆沙池健康养殖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获2009年度海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墨西哥湾扇贝养殖技术研究及推广”、“马氏珠母贝标准化养殖与示范推广”项目分别获2006、2008年度国家海洋科技创新成果奖二等奖。对虾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名贵鱼类的种苗繁育及养殖、海水鱼类病害防治、珍珠贝的养殖及育珠技术、水产品加工与贮藏技术、海洋药物开发、杂交水稻育种等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科技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南方水产业的蓬勃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仅湛江地区的海水珍珠产量就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对虾产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
学校广泛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30所高校、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台湾海洋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聘请了一批国内外著名学者为名誉教授、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国未来的发展必将更加倚重海洋。南海占我国海洋国土面积三分之二以上,海洋资源极为丰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我国21世纪最重要的资源接替地,是中华民族参与国际经济竞争最重要的战略高地之一。广东海洋大学作为我国南海之滨唯一的一所海洋大学,肩负着培养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推进海洋科技创新、服务南海资源开发利用的历史使命。目前,学校正紧紧抓住海洋世纪和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难得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和水产学科特色鲜明,优势学科水平较高,与我国海洋事业和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在国内外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为了鼓励广大有志青年报考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研究生,经研究决定,拨专款给予支持,具体举措如下:
1、2012年推免生和第一志愿报考广东海洋大学的考生,凡被录取都免交学费,并一次性奖励1200元。
2、2012年推免生和第一志愿报考广东海洋大学的考生,凡被录取,每生发放生活补助费为4800元/年,分月发放。
3、录取为公费的研究生, 在学期间每年发放不低于4800元的生活补助费,录取为自筹经费研究生在学期间每年发放不低于2640元的生活补助费,补助费按月发放。
4、学校还设多项奖学金、设立研究生三助岗位及国家助学贷款,帮助研究生完成学业。学校奖贷学金项目包括:
① 南粤优秀研究生、学校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发表论文奖等每学年评选一次,并发放一定数量的奖金。
② 国家助学贷款:我校实行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经济困难学生可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
③ 勤工助学补助金:我校每年安排勤工助学岗位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
5、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研究生的考生,如果未达到国家规定的分数线,我校将积极协助考生向符合分数条件的地区推荐调剂。
欢迎广大青年、学生报考我校2012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专业介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3)
本硕士点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授予法学硕士学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硕士生导师10名。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12项,市厅级项目23项,到帐经费65万元。出版学术专著8部,发表论文300多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6项,其中省部级2项,市厅级4项。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及其应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与先进文化;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安全等。
2、区域和谐社会构建:研究区域经济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战略;农业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城市建设及城市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和利用战略;欠发达地区发展问题研究。
3、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三大文明”之辩证关系及我国政治文明发展战略;政治文明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文明建设与法治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业方向:党政机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事业单位。
二、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1)
本硕士点设在工程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兼职博士生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23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89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20项,到帐经费700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128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2项,其中省部级2项。本学科面向海洋装备、水产品加工和热带农作物生产加工等领域,机、电、信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以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研究对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法和手段,解决相关行业的技术难题,提供科研服务。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
运用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及先进制造技术服务于石油、钢铁、港口、家电等行业,解决机械制造、海洋装备制造与腐蚀监控和家电新产品研发等教学、科研和生产中急需的科学和技术难题,着力提高制造业的信息化。
2、农海产品养殖与加工设备自动化
主要从事水产品养殖与加工设备和热带农业装备及自动化方面的研究,致力于实现水产品和热带农作物生产、加工过程的机械化、现代化。
3、节能设计与动力设备
主要从事机电产品的节能设计、热工设备和动力设备的节能性能研究。将先进制造技术和热科学技术理论结合,从节能角度提高产品或设备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效率。
三、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3)
本硕士点设在食品科技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2006年,现有硕士生导师4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部级16项,到帐经费167.5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7部,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论文73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7项,其中省部级3项,“亚热带水果(芒果、木瓜、番石榴、菠萝)深加工技术与产业化”成果获200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金花茶有效成分提取的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研制开发”成果获2006年广西区科技进步三等奖。设有以下2个研究方向:
1、农产品加工及高效利用
本方向以亚热带农产品资源为对象,研究其食品化学特性、加工过程中物质变化规律、活性成分提取纯化与构效关系。在亚热带农产品精深加工利用、食品新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2、农产品保鲜与贮藏
本方向对热带亚热带水果如菠萝、龙眼、香蕉、芒果等采后生理生化特性、褐变机理以及控制技术和贮藏保鲜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在热带亚热带水果保鲜与贮藏方面形成了特色与优势。
本硕士点学生毕业后可在教学、科研、企业及政府机关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四、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本硕士点设在食品科技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硕士点始于1998年,现有兼职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26名;有省(厅)级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52项,其中国家级5项、省部级21项,到帐经费1716万元;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论文148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30篇,获教学与科研成果奖9项,其中“大宗低值蛋白资源生产富含呈味肽的呈味基料及调味品共性关键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二等奖,虾头综合利用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设有以下3个研究方向:
1、水产品高值化加工与利用:主要研究南海大宗鱼虾贝资源贮藏加工特性及保活与低温流通技术、水产蛋白改性与利用技术、水产品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技术、高新技术在水产品精深加工中的应用等
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研究与开发:以南海鱼虾贝藻等为原料,研究其功能性多糖、蛋白、脂质及次生代谢物的提取与分离纯化技术,利用现代化学与分析手段解析其结构,并进行开发与利用。
3、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化学:从资源利用的角度,研究研究南海鱼虾贝藻及大宗水产原料加工副产物的食品化学和生物化学特性,并研究其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