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儿童在课堂里的生活是儿童在学校中的主要生活。因此,学校课堂生活的质量关系着儿童生活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成效。当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中广泛存在着诸多不得不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现象和问题,对课堂进行即时变革的重要意义就十分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变革课堂极为必要,势在必行,然而只有全面认识课堂才能变革课堂。只有变革课堂,课堂才能还原本真,也才会显现出其作为教育中最充满活力和生命力的团体组织的重要意义。具体展开来讲,理解教育学视野中的课堂本义须从以下四个层面着手。
1.课堂不应该成为教师单极表演和学生被动静听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和探究学问的互动的舞台。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指导与支配下的课堂上,教师是课堂中主宰一切、控制一切进展和处理全部事件的权威者。因此,在这种课堂中,时时刻刻充满着教师为唯一的中心的单极表演和知识授受。教师把课堂当成了他自己的舞台,他是发号施令者,学生只有一味地被动静听,完全变成了教师所代表的成人主流文化知识的接受者和容纳器。教师的任务就是将他所拥有的知识尽可能和盘托出,不管学生愿不愿意接受,一股脑儿地强行地向他们肆意地生硬灌输。
所以,在这个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权威和唯一的表演者。而学生则只能被左右着成为教师和知识的奴隶,经受着这索然无味的痛苦煎熬。理所当然,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间缺乏基本的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流活动——交往、对话、沟通,以及互相探究学问的互动的活动,也就更不用说学生可以随时质问教师了。学生真正是教育家杜威先生在其《民主主义与教育》这本巨著中所说的“静听”者,这样的教育本质上也就是他所认为的“静听”教育。因而,死气沉沉、朝气不足、暮气有余就是这样的课堂情景的真实写照。
2.课堂不应该成为呆板训练学生的场所,而应该成为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场所。
传统课堂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有形无形的训练,课堂变成了机械地训练学生的工厂。学生厌恶学校和课堂,甚至发生逃学和旷课。课堂上进行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整个课堂中弥漫着师生不融洽的氛围。教师完全不把学生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体,而是把学生当成教师教学的无生命的纯客体。于是,学生的命运就很是悲惨了,训练、训练、除了训练还是训练。一道简单的四则运算数学题要做数遍,一个汉语字词必须要工工整整地写若干遍方才罢休。所以,学生被折磨得丝毫没有活泼可人、个性鲜明和朝气蓬勃的儿童样,课堂从教育场所变成单纯训练孩子们的场所。这是典型的教育异化,这也不能不说是我们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莫大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