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地待人待己
莫言在演讲中提到了自己幼年时期的一件事:有一天,莫言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莫言吓得要命,便一头钻进草垛,一整天都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莫言听到母亲呼唤他的乳名,便忐忑不安地从草垛里钻出来。莫言以为会遭到打骂,但母亲连一句责备的话都没有说,只是摸着他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又有一次,莫言跟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其他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但莫言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了。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她一个耳光。母亲无力反抗,跌倒在地上。当时,莫言看到母亲嘴角流了血,沮丧无助的表情让他刻骨铭心。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时,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宽容是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所抱有的积极生活态度,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小可安民,大则强邦。古今中外在不同领域有所建树者,无不有宽广的胸怀,能容的度量。
然而,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很多幼儿家长却不懂得让孩子宽容和理解。有些父母时常对自己的孩子灌输“不能吃一点亏”的思想观念。有的家长临送孩子上幼儿园前,叮嘱孩子最多的是:不能被人欺负,谁打你一下,你一定还谁一下。有的家长见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便心如刀绞,非拉着孩子去找对方家长、找幼儿园讨个说法不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试问,他们如此的行为会给幼儿心灵留下什么样的人格烙印?斤斤计较的幼儿又怎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与他人合作呢?父母如此的教子方法必会导致孩子陷入孤立无援的人生境地,岂不真的会使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吃大亏?
爱孩子就要为孩子的长远生活准备。现在蹒跚学步的幼儿,终归有一天要长大,要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若要让孩子能在社会上立足,父母就绝不应教孩子与人锱铢必较,寸利必争。相反,应培养孩子具有宽广的胸怀。古人云:“有容乃大,无欲则刚,至大至刚。”作为目光远大的父母,应该要把孩子培养成“至大”、“至刚”的人。
心存善良和同情
莫言在演讲中提及儿时中秋节的一件事:那天莫言家难得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他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他们家门口。这时,莫言端起半碗红薯干给那乞者,那乞者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莫言气愤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听莫言这样说,他的母亲制止并训斥了他,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莫言还说他幼年时因为长相丑陋,他常被村子里的人当面嘲笑,甚至被性格霸道的孩子殴打,莫言回家痛哭,母亲对他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肥沃土壤。”一个健康的孩子就好比一棵树,必须以善良为根,正直为干,丰富的情感为蓬勃的枝丫,这样才能结出美丽善良的果实。善良的情感及其修养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幼年时就细心培养,否则难有效果。
时下,很多幼儿家长对孩子的物质生活十分重视,他们舍得花大钱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却极少考虑如何让孩子学会同情、关心和帮助别人。即使有,也往往只是教给孩子一些礼貌用语和待人接物的常识,只满足于一时的、表面的结果,却忽视了孩子良好情感的形成。这样的孩子缺少善良的情感,不知道爱父母、爱家庭、爱伙伴,不知道关心别人、为别人服务,甚至日渐成为冷漠、自私、放任而又脆弱的“小皇帝”和“小公主”。
家长应该言传身教,和孩子一起去学会关心、帮助、尊敬别人。让孩子懂得好吃的与人分享,好玩的大家一起玩,别人病了去关心,别人痛苦给予安慰体贴,别人休息不去打扰,别人收拾干净的房间不去弄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