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好职业生涯的“最先一公里”,要提升“行动力”。实现梦想不能靠空想,而应靠实干。行动是人的天性,教育家陶行知认为,从行动中获得的知识最有价值。行动的准则在于“工匠精神”,其核心要义是“执著专注、作风严谨、精益求精、敬业守信、推陈出新”。它像空气、像阳光,在学校应该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它体现在校训和校风、教风、学风之中,体现在课程和教学之中,体现在教师和学生管理之中。高职院校必须把“工匠精神”作为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纳入学生能力评价的核心指标。职业院校由于专业的差异性,“工匠精神”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生身上,有着各自不同的诠释并深深打上各自专业的烙印,机械专业更多地体现为“一丝不苟”,化工专业则偏重于“执著专注”,财会专业恪守的是“不做假账”,艺术专业则乐于“创意畅想”。要让学生确立“改变从今天开始”的理念,按照从“新手”到“内行的行动者”再到“专家”的职业能力成长规律,坚持做中学、学中做,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大国工匠”的职业梦想迈进。
迈好职业生涯的“最先一公里”,要树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理想社会的基石,它包括能力和意愿两个向度,前者决定着做事的效率,后者决定着做人的境界。大学不同于中学,承担着青年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过渡性教育,如果仅仅传授一些适应职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充其量只是体现了能力的向度,而在迅速变化的转型社会,是否有遵守规则的意愿和习惯则显得更为重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将社会经验和纪律、规矩注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自觉自愿地去遵循规则。让他们既要学会相信别人,又要学会保护自己;既要学会竞争,又要学会协同;既要学会严格,又要学会宽容;既要学会坚持,又要学会妥协;既要学会倾听,又要学会表达;既要学会默默恪守,又要学会分享心灵;既要学会在挫折中守护理想,又要学会在超越中留住平凡。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去摸索其中的“分寸”,把握其中的“度”。这种“分寸”或“度”就是规则,就是做人、做事的道理。它的意义,在于不忘常识,坚持做人的底线,杜绝浮躁和功利,回归社会理性;在于不违常理,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做作、不强求;在于不越常规,在遵循行为方式的规则下,追寻内心理想的自由,让心灵转向爱、善和智慧。这个规则意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的价值,可以借用陶行知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叫做“现在不得了,将来了不得”。
迈入高职院校,是青年学生人生角色的一次华丽转身。引导学生迈好职业生涯“最先一公里”,是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立足高职院校实际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教育目标和使命,是让学生有懂得感恩的心灵、有根植内心的修养、有恪守规则的自由、有敢于担当的自觉、有追求完美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