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一届“恩智浦”杯(原“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上,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武汉理工信标一队”以25.7秒的优异成绩将全国一等奖收入囊中,此次比赛学校4支获全国一等奖队伍中,3支队伍的指导老师是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邹斌副教授。
十年执着 攻坚克难
邹斌老师对智能小车比赛有着本能的热爱,一直从事汽车电控方向的研究。2006年,邹斌老师带着胡杰等三个学生参加第二届“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那是武汉理工大学第一次参加此类智能车大赛。此后,他便带着一届届的学生参加比赛,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路上一走就是十年。
“其实智能小车很有意思,就像小时候玩的玩具一样。很多同学学习工科也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对于智能小车,邹斌老师有说不完的喜爱。
参赛最初的几年,由于经验不足,取得的成绩平平,只是进入了地区赛。作为指导老师,邹斌老师一直坚持下来,他很明白,比赛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实现儿时的梦想,更是一个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的平台。而给越来越多的同学提供一个研究智能车的平台,是他一直以来指导学生参赛的动力。
在指导学生比赛时,有一个难题困扰了邹斌很多年。多年下来,他发现,很多学生在单片机等硬件基础应用的掌握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精力,而学生们设计的程序都比较简单,不能适应比赛多变的环境,也不能切实地解决问题。其实,在准备比赛的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放在控制算法的研发而不是工具性软硬件的应用上。在他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硬件使用能力更加重要。”结合每年的参赛经验,经过几年的思考和调整,他借鉴汽车工业中车用控制器软件架构AUTOSAR的思路,指导同学进行开发平台建设,减少重复劳动。这样,硬件使用不熟练就不会成为学生设计算法程序的绊脚石,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就像一群不会“打字”的同学在“写文章”,邹斌老师带着他们从“有纸笔写文章”的步骤做起,然后再处理“打字”,就不会因为不会“打字”而耽误“写文章”了。
2006年到2016年,从参加第二届智能车大赛时三个人的队伍、只进地区赛的成绩,到今年四支队伍共12人获三个国家一等奖、一个华南赛区一等奖,邹斌斌付出了很多。
“那年为了准备比赛,除了上课,老师都陪着我们在学院七楼写程序、做实验、准备比赛,每天都到晚上11点,有时候,吃和睡都在那,就这样持续了几个月。”邹老师所带的第一届参赛学生胡杰至今记忆犹新。
2016年初,邹斌老师的二女儿刚出生,但当时学生团队正进行“数据采集”,时间紧,中午也不休息,晚上很晚才回家,对工作的认真让学生刘康很是感动。
十年的坚持,邹斌老师指导的队伍共获得八次全国一等奖,两次国家二等奖,两次省级一等奖,两次省级二等奖的“丰厚战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