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工程实验室是依托于烟台大学的山东省高等学校“九五”、“十五”和“十一五”重点实验室,也是目前烟台大学重点支持和发展的五个学科/实验室之一。结构工程实验室的成立与发展过程中受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力支持。目前结构工程实验室集基础创新实验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于一体,拥有完善的研究设施和实验基地。中心主任为邵永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烟台大学土木学院院长助理)。现有科研人员13名,其中教授6名,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0人。
结构工程实验室在“十一五”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四个:
(1)混凝土结构健康检测与维修加固;
(2)工程结构抗震、隔震及振动控制;
(3)钢和组合结构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
(4)工程结构数值分析和测试技术。
(1)混凝土结构健康检测与维修加固
混凝土结构是土木工程领域的最重要的结构,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耐久性与维修加固已成为混凝土结构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其中混凝土的断裂损伤、高温性能、氯离子环境下的耐久性与寿命评估是该研究方向的重要研究内容。
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两个方面的研究:1、以重大土木工程为背景,在混凝土断裂损伤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等先进的数值计算技术,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与裂缝开裂进行数值模拟,并进行智能混凝土的控制研究。2、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已建和在建土木工程,对混凝土结构进行因环境、灾害与使用因素引起的破坏、损伤的评估、鉴定和加固研究,研究开发新的鉴定加固理论与技术。
围绕这些方面的研究内容,对混凝土的断裂强度因子、混凝土裂缝仿真断裂分析、混凝土损伤本构、沿海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安全评估等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重点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山东省“十五”攻关项目和高坝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项目,在《Magazine of Concrete Research》、《土木工程学报》、《水利学报》、《工程力学》等国内外著名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有20余篇被SCI、EI收录。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3项,厅局级奖励多项。其中与大连理工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合作完成的关于“高拱坝材料动态特性和地震破坏的机理研究”已经在小湾、溪洛渡等超高拱坝工程得到了应用,为强震区高拱坝的建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该成果获得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一等奖。与清华大学和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依托长江三峡工程就“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仿真断裂分析”进行合作科研工作,该成果获得2005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被登记为2006年第七批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成果。火灾后混凝土结构的损伤评估研究成果被全国火灾后建筑物的可靠性鉴定标准采用,并参加了标准的编写。主持召开了全国结构工程会议,全国岩石与混凝土断裂损伤学术会议,并将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混凝土的未来”国际学术会议。
通过几年的建设和科学研究,该研究方向已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梯队,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经验,建设了良好的科学研究条件,与国内外的学术机构和专家学者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制,在国内外赢得了一定的学术声誉。所取得的成果在工程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一些重要工程的技术问题,而且对地方的工程建设做出了贡献。目前,该研究方向学术队伍稳定,科研经费充足,研究方向明确,而且学校非常重视该研究方向的发展,为该研究方向能提供比较良好的研究条件。本研究方向依托结构工程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借助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地方建设部门建立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理论与应用研究并重,“产、学、研”相结合,将为山东省的结构工程科学研究、工程应用及人才培养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