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肝癌现场防治研究
1.2.1广西肝癌早诊早治示范基地的研究:在广西扶绥县选择2~3个乡镇(干预地区)筛查10000名年龄30~64岁高发地区人群,选择其中HbsAg阳性的肝癌高危人群1000例为研究队列,进行每年两次采用AFP联合B超等项目的检查,发现在该队列成员中发生的早期肝癌病例,通过绿色通道使其到到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提高其长期生存率,有效地降低该地区的肝癌死亡率。同时选择2个乡镇作为对照地区作参照。在研究地区开展防癌宣传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的肝癌危险因素知晓率、居民的防癌知识的普及率和肝癌早诊早治知识的知晓率。完善居民死亡及癌症新发病例的报告、登记系统,进一步提高三级防癌网络人员的业务素质。
1.2.2广西肝癌高发现场肝癌肝癌高危人群基因多态性系列研究:筛选肝癌高发家族成员进行流行病学家系调查,并选择相应的对照家系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探讨癌基因、抑癌基因、黄曲霉毒素分子生物标志物、HBV-DNA以及有关毒物代谢酶及其基因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肝癌高发家族成员和对照家系之间的差异和变化特征,以及其与肝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研究肝癌发生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1.2.3肝癌高危人群化学预防措施研究:在广西肝癌高发现场选择肝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随机双盲法分口服茶多酚的实验组和口服安慰剂的对照组,定期进行随访,采血及小便,肝脏B超检查,记录有关疾病(主要指恶性肿瘤)的发生和死亡情况,服药依从情况和服药不良反应。检测有关的生物标志物、茶多酚代谢产物等指标,探讨茶多酚预防人类肝癌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分子生物学作用机制。
1.2.4广西肝癌高发现场高危人群队列和标本库建立:在广西肝癌高发现场建立2~3万肝癌高危险人群队列,完善该队列成员的流行病学资料库、健康信息库和生物标本库,建立标本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资源信息平台,为推动肝癌高发现场的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1.3 早期肝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研究
原发性早期肝癌以单结节型,膨胀性生长为主, 手术切除为首选的根治方法。手术方式包括肝切除、肝移植、肝动脉结扎(HAL)、全植入式药物灌注装置置入(DDS)、术中微波、射频、冷冻治疗等术中消融;其它治疗方式包括介入栓塞化疗、B超引导下瘤内无水酒精注射术(PEI)、射频(RF),放疗(r-刀,X-刀)、冷冻(氩-氦刀)、免疫基因治疗、中医中药等治疗。目前尚缺乏统一、合理、有效的规范化模式。规范化综合治疗已成为原发性肝癌临床研究的主要方向。实验室将应用循证医学理论,对大宗早期肝癌病例运用目前采用的各种综合治疗方案进行治疗,掌握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建立适当的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随访统计五年生存率和无瘤生存时间,从而制定出合理的规范化治疗方案,并注意处理好各种治疗方法的互补性,以及避免疗法之间的拮抗和副作用累加。
2.鼻咽癌的早期防治研究
近十年来,本研究室已开展了鼻咽癌病因学、浸润和转移机制、高危人群普查、综合治疗以及放疗后并发症防治的研究,建立起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中草药药物筛查平台和以放射治疗为主的临床诊治基地,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今后2-5年重点开展鼻咽癌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研究,提高鼻咽癌病人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1鼻咽癌基因甲基化与早期诊断研究
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甲基化改变是鼻咽肿瘤发生发展的早期事件。在初步建立鼻咽癌表观遗传学研究平台的基础上,利用去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原理,结合基因芯片高通量的特点,建立鼻咽癌基因甲基化谱,同时建立鼻咽癌去甲基化治疗靶基因谱。从鼻咽癌基因甲基化谱中的候选基因中进一步优化筛选出与鼻咽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因组合作为早期诊断和预后及疗效监测的生物标志物,亦可从中找出鼻咽癌去甲基化基因治疗的靶基因。
2.2早期鼻咽癌治疗模式研究
早期鼻咽癌首选放射治疗。常规放疗虽然可达到较高的局控率和生存率,但由于照射野范围较广,对正常组织也受到较多的照射,出现较严重的放疗后并发症;同时,在部分早期鼻咽癌病人中,也发现存在对放疗不敏感的病例,影响治疗效果。为提高早期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实验室拟在放疗新技术的应用、放化疗个体化治疗方面进行研究。
2.2.1早期鼻咽癌个体化治疗的研究:从肿瘤细胞学角度研究个性化治疗。建立和培养放射抗拒细胞株和多药耐药细胞株,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及基因改变,找出放射抗拒和多药耐药的标记物,为临床个性化放、化疗提供研究模型和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药物逆转鼻咽癌放射抗拒和多药耐药打下基础。
2.2.2调强适形放疗新技术在早期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利用调强适形放疗新技术,在一附院和肿瘤医院放疗科同时进行Ⅰ~Ⅱ期鼻咽癌放射治疗,每家医院各40例,通过与常规放疗技术的对比,观察调强适形放疗对早期鼻咽癌的局控率和5年生存率的差别;结合放射抗拒细胞株和多药耐药细胞株的研究结果,探索早期鼻咽癌治疗模式。
3.妇科肿瘤的早期防治研究
卵巢和宫颈恶性肿瘤是目前国内外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分别高居妇科恶性肿瘤首位。迄今为止对中晚期病人的治疗尚无良策,因此,开展对卵巢和宫颈恶性肿瘤的早诊早治对于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室近十余年围绕如何提高其早诊早治率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宫颈癌的病毒病因及防治、二级预防最佳方法筛选和早期治疗新方法的探讨。对卵巢恶性肿瘤,主要针对目前对该肿瘤早诊率低,早期浸润转移率高,对化疗敏感但又极易产生耐药等在早诊早治中的难点,进行了可能用于卵巢恶性肿瘤早诊标志物的筛选,早期浸润转移的分子机理和判断预后或治疗的生物靶点筛选及生物学作用研究。以及多药耐药分子机理和早期诊断耐药或逆转治疗的生物靶点及生物学作用研究。
3.1宫颈癌的早期防治研究:
构建HPV58型重组病毒疫苗:以非复制型重组痘苗病毒为载体,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共表达HPV58不同衣壳蛋白基因的重组非复制型痘苗病毒,用病毒免疫小鼠后,检测其特异性抗体和特异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观察其免疫保护效果。筛选对HPV58相关肿瘤及其癌前病变进行免疫治疗的候选疫苗。
3.2卵巢癌的早诊早治研究:
3.2.1 新的卵巢癌早期诊断标志物的研究:利用时间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SEREX技术卵巢癌患者血清中的差异表达蛋白,蛋白质层析和毛细管电泳-质谱技术分离纯化表达差异蛋白,用纯化后蛋白免疫动物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建立在外周血中检测这些特异表达蛋白的免疫学检测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和开发卵巢癌早期诊断联合检测蛋白质芯片,应用该蛋白质芯片在广西10家三甲医院开展对性质不明的盆腔肿块诊断,进行多中心临床验证,为这一技术早期诊断卵巢恶性肿瘤走向临床奠定基础。
3.2.2 卵巢癌多药耐药的早期判断和分子药物靶点筛选研究:利用基因芯片技术、二维液相和液质联用技术筛选及鉴定卵巢恶性肿瘤铂类耐药细胞与非耐药细胞间差异表达基因和蛋白质,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对这些蛋白质免疫组化定位,进行肿瘤相关体外功能性验证(细胞增殖、迁移、粘附、凋亡等),获得肿瘤相关功能性(膜)蛋白和基因,作为可能的预后判断指标和克服耐药分子药物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