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备课时的一些想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串译法被许多人奉为经典,学生有没有自己的思考,有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则往往不在教师们考虑的范围之内。我想对此有所改变: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想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想实践一下“生本教育”的思想;想增强教学中的针对性,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实现教学过程中的“目中有人”,实践“测试性课堂”的理念。
带着这样的想法,对于这篇《陌上桑》,我也开始思考:怎样去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怎样高效完成教学目标,怎样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显然,字词不是本课的重点,因为全文的难度并不大;“写什么”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去探讨;“怎么写”的问题(本文中,则是在第一段的侧面烘托的写法),是一个已成定论的重点,从虚处落笔,烘云托月,不着罗敷容貌一字,而尽得其“风流”。要引导学生体会其妙处。
关键是怎样引导学生:是自学先行,还是课堂读思悟,还是学生“一言堂”,还是把结论直接给学生,然后省下时间留给检测?在课堂结构的设置上,我犹豫良久。
《陌上桑》是《汉乐府》中的名篇,很多资料的结论是“这首诗歌吟了一个美丽女子罗敷坚拒太守调戏的故事”,而其中的的使君形象,一般教材和文章都把他看成是罗敷形象的对立面,认为其荒淫无耻、品行恶劣。这都是比较公认的观点,反映了当今语文教学界的普遍看法。
那么,我是否可以把这个观点原封不动的拿来交给我的学生?我想,可以的,面对初四快速进行的课程,我们至少要保证知识传授的准确性。但是怎样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怎样形成自己思维的风格?
我查找了一些资料,对于《陌上桑》的主题,已经有一些质疑的声音,比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的“使君”形象别议——兼谈《陌上桑》的主题》、《从汉魏思想的流变看《陌上桑》的主题性--对《陌上桑》文本的重新解读》、《《陌上桑》今释》等,既然我们的教育提倡学生自主探究,我为什么不给学生的思维打开一扇窗户呢?
这就有了对罗敷和使君这两个人物个性解读这个环节,后来课堂上学生对这个环节也最感兴趣,也最大限度的迸发出了他们思想的火花。所以我想,有目的的放手,是不是也符合了一点“生本教育”的理念呢?
二、教学方案
在同仁们的建议和点拨下,我五易其稿,每一次的修正,也许都有一些教学理念的冲突在里面:是想让学生充分体会文本,还是让学生充分发扬自我的激情?是想让学生徜徉在听说读写中,还是及时打住,回归测试性课堂?美好的设想总会与现实碰出一些“硬伤”,因为毕竟我们只有短短40分钟的课堂。必须舍弃一些,也必须坚持一些。
我最后确定的教学方案:
一:导入课题,明确本节课目标(1分钟)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大意,学习本文正侧描写和夸张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2.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逐步探究,对罗敷形象和诗文的解读形成个性思考。
二、检查预习(2分钟)
谈谈《乐府诗集》、《陌上桑》
二:理解课文(15分钟)
1、小组自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小组逐项落实,争取学有所得)9
1指出容易读错和重点注意的词
2画出重点实词和虚词并理解
3重点解决自己不大理解的句子
反馈学习情况
思考: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3各段大意概括
2、罗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用一个字来说:美!你从哪里读出了她的美?(板书)3
(外貌美)-------罗敷-------(心灵美)
侧面描写坚贞不阿,勇敢机智
3、为什么不直接写罗敷美?侧面描写的好处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经典的侧面描写?
4、这首年代久远的民歌,通过学习,你一定有自己的解读,下面请同学们来评价一下罗敷和使君,比如罗敷结婚了么?使君是一个怎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