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三中启动“电子书包”试点工作。在该校的“电子书包”教室里,学生课桌上看不到一本书,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平板电脑;一些复杂的物理实验,老师可以用视频为学生反复地做慢动作回放。
“电子书包”互动体验多、操作简捷高效
走进宁波三中的“电子书包”教室,记者发现每张课桌上都摆着一台类似iPad的平板电脑,所有操作都通过触摸显示屏完成。上课时,学生输入自己的姓名和学号后,就可以进入相关课件。
在这节观摩课上,物理老师徐丽海做了一个“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的力”的实验。在显示屏上,我们能看到U字形的两块磁铁,实验需要完成四个步骤,每个步骤又分为三小步。学生和老师的课堂互动都在网上进行,学生动动手指,点一下显示屏,就能轻松地完成这个物理实验。记者看到,主讲的徐老师做完实验后,还通过视频将实验以慢动作形式反复播放。台下,学生通过电子书包进行模拟实验。教室大屏幕上还能显示每名同学完成实验的情况。
“每完成一步,老师都知道我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这对我来说帮助很大。”该班学生小谭说。另一名姓黄的学生告诉记者:“与传统课堂相比,这种课堂最大的好处是通过图解、动画等直观的形式,让原来比较难懂的一些知识点可以学得更快更轻松了。”
徐丽海说:“在以前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互动比较少。这个新平台,可以让我很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特别是最后的练习环节,学生完成习题后提交给我,系统可以迅速统计学生答题情况。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也让讲解更有针对性。”
课件制作困难,对老师信息化素养要求高
“这仅仅是一个尝试。”宁波三中校长张曦在下课后,对前来观摩的长三角地区的校长们说。
负责“电子书包”研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何积丰教授介绍说,当初做这个主要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觉得书包太重了,学生负担太大;另一方面是出于环保的考虑。
“在小区里,看着小孩子拎着或者推着书包走,就能看出他们压力很大。”何积丰说,“‘电子书包’出来后,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比如可以更好地实现优质资源共享,特别是西部地区,都可以通过IT技术解决。”
何积丰告诉记者,传统的授课模式,教师以教为主,师生互动很少,学生很被动。通过“电子书包”,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是“电子书包”的参与者和推进者。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思路,要形成自己的话语权,多做课件,解决目前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