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学校装备管理与电化教育中心负责人陈建平认为,“电子书包”的学习模式比较符合现在的新课改要求,能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对教师来说,是个极大的考验。由于此前全国还没有一所高中利用“电子书包”上课,没有相关的经验可学。教师必须自己制作适合“电子书包”教学的课件,与现阶段制作PPT课件相比,难度要大得多。
现场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对于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他还有点摸不着头脑,如果所有课程全部用“电子书包”,一下子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压力有点大。陈建平表示,“电子书包”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目前进一步推广实施的硬件条件还不成熟,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信息化素养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涉及投入和版权等问题,全面推广有难度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在试点“电子书包”。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的中小学,近几年都开始了“电子书包”教学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去年,上海虹口区开始“电子书包”试点,首批覆盖8所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后来扩大到十几所学校。上海小学阶段试点“电子书包”的学校较多,初中、高中主要集中在一些拓展性科目。
据宁波三中有关负责人介绍,一个“电子书包”教室的投入需要30万至40万元。“目前,宁波三中的‘电子书包’还处在摸索阶段,来这个教室上的课也不多,主要是一些操作性较强的课在这里上。”
据悉,宁波市于去年开始探索“电子书包”教学,此前已有镇海区中心学校、骆驼中心学校、骆驼中学和蛟川中心学校等4所学校启动“电子书包”项目。但就试点情况来看,目前这些学校也只是对个别学科进行了试点。
陈建平认为,“电子书包”要全面推广,难度很大。首先,多媒体教材的编排,需要老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其次,没有运营商介入,暂时还不能让学生带回家;再其次是版权问题,传统的书籍要花钱买,一旦变成电子教材,涉及到出版商和作者的利益。
陈建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子书包”目前还有两个大问题。一是网速跟不上,如果学校2000个人同时使用上网本,还得看视频,以目前的网络速度,肯定会出现“卡死”现象;另一个就是没有统一的电子教材,不过已经有部门牵头来编写这套教材。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电子书包”就离我们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