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玉林中学 刘彬
当了十几年的教师,常常对教育教学有着许多的困惑。本次学习,带着对教育的期待,一边听特级教师、专家教授的讲座,一边结合学校实际思考,在矛盾思辩中对教育的理解逐渐清晰,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一、追求成功与追求幸福——教育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外部原因,让我们矛盾困惑的心豁然开朗。其实,成功与幸福是两个独立的变量。若非要把这两个变量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四种教师的生存状态:一是既不成功也不幸福的教师。不努力进取或缺乏当教师的特质,教学效果不好,不受学生欢迎,也不能有一个好的心态,体会不到教育的幸福;二是不成功但有一定幸福感的教师。对自己没有太多的职业追求,但心态较好,能正确对待一些事情;三是成功但不幸福的教师。往往是工作狂,对自己要求很高,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却累垮了身体,在长期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中透支生命、身心疲惫;四是既成功又幸福的教师。富于教育的智慧,深受学生爱戴,有教育的童心,沉浸于教育的点点滴滴,在区域内有一定的影响力。细细观察,这四种情况在学校都客观存在。尤其是缺乏积极进取精神、得过且过、爱埋怨、多牢骚的教师不乏其人,与学生、家庭、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也给学校管理带来许多麻烦。教育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以我们要努力做既成功又有幸福感的教师。现实中,教师普遍对教育成功与幸福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缺乏追求成功与把握幸福的有效方法。专家认为,精神健康比心理健康更重要。精神健康一要有一个爱的工作,二要有一个爱的人,三要接受和勇于承担苦难。怎样寻求教育的幸福,专家指出了学会遗忘、正确归因等技术层面的方法,但强调最多、最难掌握的还是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心态即心境,是一个人比较内隐的心理特征,往往也是无意识的。教师要有阳光的心态,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即要有一种乐观的、积极的、自信的、宽容的、合作的健康心理状态。
二、传授知识与培育人格——我们可以做真教育
传授知识与培育人格之争由来已久,这次培训又被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袁正光提及。他从东西方教育比较中谈起,东方教育强调“知识教育优先”,以知识传授为主,以教育者为中心,以考试分数为主要评价标准,基于等级和人上人的文化背景,师生压力很大、不愉快;西方教育强调“人格教育优先”,以体验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有多元的评价标准,基于平等和平凡的文化背景,学习动力更多来自于内心的兴趣和爱好,师生都有愉快的体验。专家的观点并不新鲜,却直击中国基础教育的要害。虽然全班听者十分麻木,但我却很有感触。如今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标志的教育质量被推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素质教育的声音越来越小。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课堂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远远偏离了“发展和完善人格”的现代教育目标,作业成堆学生不堪重负,各种不尊重教育规律的教育怪象频现。其实,传授知识与培育人格并非水火不容。抛开管理体制、评价标准、考试制度等因素,作为教师还是可以把传授知识与培育人格很好地结合起来的。应试教育被批判了许多年已无需批判,作为教师应守住教育的底线,抓住一切教育机会,还原教育的本质。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培育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工作,上好班会课,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织好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体验的机会;组织科创活动和艺体活动,培育学生的科学素质和艺术素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实证精神等。
三、关注教法与关注学法——从本质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学得是否有效”比“教师教得是否精彩”更重要。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不仅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也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这次学习中,多位教育专家也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课堂教学有效性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钱守旺的20个课堂教学主张中有7个都与学生的学法有关,“教不越位,学要到位”,他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读懂学生,高效对话”, 他主张读懂学生的特点、基础、需要、思路、错误、情感等,让更多的学生成为自己的“粉丝”。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文喆从“表扬与激励”、“形式与实质”、“模式与风格”、“屏幕与黑板”四对矛盾的深入分析出发,认为一切教学行为都要以学生是否有效学习为标准。专家的观点不无道理,但学校以学生有效学习为主的教学管理却举步维艰,集体备课流于形式,学案、教案五花八门,低效课堂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教育根深蒂固。中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权威和地位牢不可摧。关注教师个人的感受比关注学生更多,眼中有学生只停留在口头上;二是教师习惯难以改变。在教师的观念里,备教法远比备学生重要。教师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学生,去做学生的工作。习惯于讲而不习惯于听,自足于“好为人师”,不屑于“合作探究”;三是教师普遍缺乏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这是很多时候我们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的师范教育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普遍不足,更不要说教师对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学科学习心理学的深入学习和和研究了。只有基于对学生学习心理的正确把握和学习差异的充分了解,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行为。例如,中学里经常谈到的聚焦问题,很多人归因为学生学习时间的分配不合理,于是把解决问题的重点放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时间,甚至牺牲其他学科来弥补。研究表明,学生聚焦不好,根本原因在于某些学科必然存在学习障碍和认知缺陷,或者与老师之间存在情感隔阂。聚焦的重点应该帮助学生克服某一学科的学习障碍,建立学习的自信。只有深入研究学习心理,提高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才能实现从关注教法到关注学法的根本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