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程内容选取与职业能力对接
课程内容分析的目标是获得某门具体课程的知识、技术技能、态度及其组织关系,要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地理解为操作技能,应注重在职业情境中实践智能的养成,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过程中及时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综合职业能力。
1.课程内容选择应遵循的原则:要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依据确定课程内容,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与工作岗位需要相一致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针对性和适应性是课程内容选取的主要原则。考虑的基本要素是:
(1)教育的属性:高等性、职业性。
(2)真实的标准。符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行业企业技术标准的要求。
(3)真实的生产任务与项目。选取真实工作内容组建项目,与生产实际工作任务内容相一致。
(4)职业能力的一致性:与企业生产要求所必需的职业态度(职业道德、职业守则)、技术技能(基本、专业、综合技术技能)、知识(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知识)相一致。
(5)学生就业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就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思路: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有形到无形的技术技能形成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重构课程内容,在实际操作和学习训练过程中养成态度、训练技能、学会知识。
(1)针对实际工作(生产、管理、服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即将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素养融人教学内容中,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2)针对生产、管理、服务中的新方法、新技术选取教学内容。即将当前生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技能选入课程教学内容中,增强所选内容的实用性,扩大学生视野,为将来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针对学生认知规律选择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过程中,除了考虑企业产品生产的顺序和规律外,还要从高职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强、善于动手的特点出发,将课程内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能力培养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顺序进行选择和编排。
(4)针对行业生产特点和技术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适当补充适合本地区、本行业生产方式方法要求和技术特点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实际情况相结合,为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奠定基础。
三、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
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就是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课程模式,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实现教学情景与工作情景对接的关键是如何设计学习项目。
(一)项目设计的模式
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来设计活动(训练项目)、组织教学,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术技能、态度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典型产品(服务)的选择要体现职业(技术领域任职要求)特点,同时要兼顾先进性、典型性、高等性、通用性,项目(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和教学需要。要确保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工作任务、知识、技术技能和态度,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得以有效实现。选好项目与工作任务的匹配模式是项目设计的重要环节,常见模式有以下三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