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如何正确处理好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服务三个社会职能的关系,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加快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强化地方高校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就是强化吸收和掌握高校为社会服务的理念、理论、社会价值、成功经验乃至真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适应服务,变单一职能服务为全职能服务。
一、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类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地方高校对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和推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建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地方高校也因其存在某些照搬和盲目模仿国内重点大学的办学理念而陷入误区,出现了目标错位、服务不到位、不能科学定位、某些方面还决策空位的现象。究其根源,就是许多地方高校办学理念不清、不准、不彰、不显,大多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的办学理念。 强化办学理念中的服务意识,就是要以理性的态度,遵循方向性、科学性、实现性的原则,把握好高校的办学定位,逐步形成办学特色。在企业领域,有产品定位、品牌定位和公司定位。对于高校来说。有长远定位和近期定位,有人才培养定位,有学科定位,还有服务区域定位。树立主动适应社会的服务观。就是要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走向,变简单、被动适应为深刻、主动适应。如果不这样,地方高校发展就会出现诸多困难,“资源约束”问题将更加严重,毕业生就业问题将更加突出,学科建设之源也将枯竭,高校发展就失去活力。
因此,在办学理念中必须强化服务社会意识。既包括为社会的当前需要服务,促进社会的发展;又包括为社会的长远需要服务,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引导社会不断前进。要围绕服务社会的本质要求和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引领社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去经常思考,去大胆实践。努力做到“三个适应”:培养的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 发展科学技术要适应社会需要,直接为社会服务更应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要在实用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上下大功夫。
二、要强化高校三个职能意识,树立全方位的服务观
高校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文化、服务社会的三项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现代高校的职能体系。但地方高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某种层次、形式的雷同或趋同性,要求各高校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以及区域社会经济的特点来确定学校服务社会的主要模式。高校为社会服务,不仅包括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还包括直接为社会服务。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模式指在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可推广借鉴的社会服务样板。教学领域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么样培养”的现实问题。科技创新要从往日的“单打独斗”变为“团结协作”的模式。还要继承和创新直接为社会服务的模式。如: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横向科研合作,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以及为社会提供咨询服务等。由于地方高校的自身条件及所处地域不同,任何两个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模式都不可能完全相同。每所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他人的模式,要结合当地的社会需要和市场发展状况,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摸索,勇于创新,以避免想到什么做什么。强调什么抓什么,不要求就不去做的被动、无序现状。
地方高校要认真实施高等教育的三个职能,就要开展全方位的“圆周式服务”。还要根据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选准服务模式,突出服务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既要扬己之长,又要避己之短。既不盲目自大,又不妄自菲薄。因此,地方高校作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在选择服务模式时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优势,打破单一模式,树立多模式服务观,择多样化服务社会的形式,走多方面开展服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