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要强化区域化意识,树立协调发展的服务观
高等教育区域化的核心是高等教育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办出自身的特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地方高校作为推进高等教育区域化的主要载体,在区域经济大发展的世界背景下,应当树立并加强区域化意识,改善地方高校与所在区域各部门的关系,促进区域社会和地方高校的协调发展。
校每年都产生大量科技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渠道或模式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可以说,高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是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职能的延伸,反过来又强有力地支撑着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通过树立区域化意识,地方高校可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社会服务,促进区域和谐社会的构建。
地方高校开展区域化服务有其人才智力的优势。地方高校是该区域的智力制高点,是区域文化体系中的最高层次,是区域高级人才的聚集地。地方高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办学资源,通过培养培训区域社会发展的各类型人才、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合作等途径为区域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开展区域化服务,还有其人缘、地缘优势,有其政府扶持的优势,有其“零距离”的优势。因此,强化区域化社会服务意识, 地方高校就要时刻关注区域社会之所需,随时提供区域社会之所求。
四、要强化效益意识,树立合作双赢的服务观
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其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促进其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使地方高校在本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按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原则办事。所以,实现经济利益、扩大和积聚地方高校发展的资源和空间,也是地方高校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目标和落脚点。应该讲成本核算,讲投入要素的收益回报率,讲合作“双赢”或“多赢”。
地方高校服务社会的效益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人才培养和培训能提高本地区人口的总体素质水平;通过其文化的渗透力可以增强本地区人民在精神文明、民主和法制层面的意识;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本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所有这些都将推进本地区社会的和谐发展,都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社会影响。因此,地方高校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要强化效益意识。
要明确服务效益定位。根据预期要达到的效益标准,设定质和量的指标体系。每所高校管理者要做到定位明确,最佳投入明确,达到的指标效益明确。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手抓”。地方高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机构服务社会,不仅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也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因此,其社会服务要在两条规律的双重作用下进行。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应当以身作则,用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帮助营构良好的市场经济软环境,促进地方经济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这样,既可以获得经济效益,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获得社会好评。要稳扎稳打,避免急于求成。地方高校作为服务的主体,一定要扎扎实实,正确对待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对于见效慢的服务项目要充满信心、不愠不火;对于有长远社会效益的服务也不能因为短期的经济效益而放弃,要坚持到底,做到最好。